西柏坡创新教育联系电话
  • 1
  • 2

学习体会荟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培训心得

一次红色教育,一场革命洗礼——参加西柏坡党性教育培训班感想

      秋高气爽时节,我有机会参加了为期7天的西柏坡党性教育培训班,成为我永生难忘的一段特别日子。

      西柏坡,这片太行山孕育的神奇的黄土地,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送走了旧中国,开创了新中国伟大基业,成功引导了历尽战争巨大创伤的祖国从这里走向新生。西柏坡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也成了西柏坡永恒的历史主题和传世名言。

      那一天,我与同学们站在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五大书记雕像前,我们敬献花篮,唱起高亢嘹亮的国歌,重温入党誓词,朗朗的誓言在雨中回响,仿佛要穿透乌云、响彻云霄,我对中国共产党的无限热爱和无限敬仰又骤然提升,我思索着,是什么力量使党能够拥有如此巨大的凝聚力?又是什么力量使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义无反顾、前赴后继为革命事业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带着一丝丝困惑,在西柏坡重温历史的现场教学中,在每一次课堂上,我贪婪地聆听老师的讲解,时刻保持与老师不超一米的距离,极其渴望地想把老师讲解的关于西柏坡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每个事件、每个时间、每个地点、每个细节、每个结果都牢牢铭记。

      西柏坡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领导了全国土地改革运动,召开了历时两个月的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宣布彻底废除封建性半封建性的土地剥削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指挥了举世闻名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并在短短4个月零19天时间里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决定了中国的命运,解放战争取得节节胜利;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坚定基石,培育了永放光芒的西柏坡精神。

      西柏坡精神,主要体现在“两个务必”精神和“赶考”精神。在西柏坡时期,革命即将取得全面胜利的时刻,党内一些同志产生了懈怠心理和自满情绪,毛泽东同志敏锐地把握了这一情况,意识到中国革命成功只是“万里长征走出了第一步”,未来的道路会更漫长。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要求全党在胜利面前要保持清醒头脑,在夺取全国政权后要经受住执政的考验,“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毛泽东同志还把党中央迁入北京当作重要考试,提出要永远保持“赶考”的精神状态,党才能“不做李自成”,才能使党、人民和民族继续走向胜利。

      在西柏坡纪念馆,我看到了各路民主人士纷纷奔赴西柏坡的系列照片,真实地记录了他们共聚一堂、共商召开新政协会议和建国事宜的盛况,让我倍感英雄汇聚、风云际会、大国将如凤凰涅槃般重生的辉煌前景,也使我深深感受到《五一宣言》的强大感召力。那是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为迎接全国革命胜利的到来,发布了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成为凝聚各阶层各党派各民主人士的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五一宣言”,得到了各民主党派和贤达人士的广泛热烈响应,他们联名致电毛泽东,拥护召开新政协,向国内各报馆、各团体及全国同胞发出《响应中共“五一”号召的通电》。在广泛开展响应“五一”号召、讨论新政协的活动中,各民主人士增强了团结,提高了政治觉悟,接受新民主主义的指导思想,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从此,建立了广泛的统一战线,成为建立、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重要保障。

      “最后的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的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含泪送战场”,这是授课老师教我们学唱的前支民谣,全班同学激昂地唱起这首歌的时候,屏幕上播放着推着小车运送粮食的几百万人民大军的资料图片,我和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了解放区人民车轮滚滚“母送子、妻送郎、兄弟竞相上战场”的空前的支援前线的景象。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曾多次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据统计,淮海战役中,前线参战将士加上随军民工达150多万人,仅每天消耗的粮食、马料就有数百万斤,正是广大群众的广泛支援,有力地保证了战略决战的胜利,真正体现了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

      我心怀感恩奔赴到革命圣地西柏坡,一遍遍寻找革命先辈的足迹,虔诚地接受革命传统的教育与洗礼,心灵与思想又一次受到强烈震撼,更加坚定了做一名忠诚、干净、担当的党员干部的人生理想和方向,我将永远保持“赶考”的精神姿态,满怀激情地迎接一个又一个新的工作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