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创新教育联系电话
  • 1
  • 2

学习园地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习园地

好干部是怎样炼成的-习近平的治国理政思想正定探源

习近平靠什么赢得正定县上下一致的激赏,并至今为人念念不忘?

是平易近人吗?和大家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没有一点高干子弟的做派。身为高干子弟,毫无八旗子弟的习气,确实可赞,但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官员多了,却没几人像习近平那样被信服;抑或生活朴素吗?习近平晴天晒出的褥子打着五颜六色的补丁,身上盖的也是一床旧军被。不讲吃穿、不端架子的官员也不少,这本是共产党员的本色,有何稀罕之处?那么,是其气度与气质吗?与习近平在正定共事过的人说,习近平刚到正定时好像有点“土”,但透过他朴素的外表,可以感受到一种内在的神韵和教养,由此让人产生一种敬佩之情。有人格魅力确实好,但这不是根本。习近平高就高在他知道老百姓最需要什么,并改变了什么。

正定是历史文化名城,三关雄镇、神京锁钥、八方交汇,毛泽东曾说过,“正定是个好地方,那里出了个赵子龙。”但是,习近平履职前的正定是个穷地方,是一个有名的“高产穷县”,人均年收入仅148元,每天只有4角钱,“农民辛苦干一年连买油盐酱醋的钱都不够”。说一千道一万,老百姓填不饱肚子,就会动嘴皮子,即便嘴上不骂,也会腹诽。谁能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谁就是英雄。当时,习近平做到了,他主要有三招:

其一,甩掉高产穷县的“高帽子”。由于长期的思想和体制束缚,正定当时在单一经营的死胡同里兜圈子:片面追求粮食高产,踩棉花,挤油料,压瓜果,砍副业。粮食亩产超千斤,但经常是交完征购粮,剩下的就不够自己吃了。为此,习近平主动请缨,和时任正定县县委副书记吕正兰一起跑省进京,如实反映正定人民的生活状况和存在的困难,请求把粮食征购基数降下来。在中央派出调查组核实后,决定把正定粮食征购任务减少2800万斤,初步缓解了正定农民口粮紧张问题。

其二,推行大包干。在其推动下,正定县委和县政府经过认真讨论、反复研究,确立了“先行试点,逐步推开”的工作思路,决定在经济落后、生产条件差、农民生活水平低、离县城较远的里双店公社搞“大包干”试点。里双店实行“大包干”后,当年农业产值就翻了一番,人均收入增加到400多元。后来,“大包干”在正定全面推广,在河北省开创了先河。正定经济腾飞的基础由此奠定。

其三,富农。比如发展特色种植,习近平说,“城市需要什么,我们就种什么;城市需要什么,我们就加工什么。”当年正定县多种经营收入达4300万元,人均100元,社员收入由100多元增加到200多元。再比如,正定的乡镇企业羽翼渐丰,淀粉加工、肉制品加工、面粉加工等逐渐形成规模。截至l985年底,乡办企业、联合体企业产值达到8850万元,比1980年增长200%。

 

从农民辛苦干一年连买油盐酱醋的钱都不够,到正定人富起来了。而如今,正定已成为河北省的经济强县,正定早已从解决了温饱问题,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阔步前进。也许,谁都不能否认,今天的正定与当年习近平的努力分不开,与正定官员分不开,也与正定民众的勤劳与探索分不开。习近平说,“一定要树立求实精神,抓实事,求实效,真刀真枪干一场。衡量一个干部的好与差,就是看他能不能办实事,能不能打开局面。”

人民像迎来了盛大节日一样,无不欢欣鼓舞,心潮澎湃。特别是习近平那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再一次打动了正定人民的心。

其实,打动的何止是正定人民的心?全国人民对美好生活都有向往,而所谓的美好生活,绝不是吃饱穿暖,还体现在更高的生活质量,体现在出彩人生,体现在更有幸福感的未来。去年3月1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讲话中称,“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出彩”二字,乃点睛之笔。在日前的新年贺词,习近平提到“我们推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从一开始的“美好生活”,到如今的“生活得更美好”,“美好”二字同样沉甸甸,让人充满想象。

 

1985年5月,习近平调离正定。从这里出发,他一路走来,无论是从政还是为人,都始终怀着一颗宝贵的赤子之心,现在习近平胸怀的是全国,全国人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是他所最关心的。“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