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创新教育联系电话
  • 1
  • 2

学习园地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习园地

中国梦·赶考行——走进淑吕村 寻毛泽东足迹

从西柏坡出发,沿着当年“进京赶考”路线图,驱车来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进京途中的一站——保定唐县淑吕村,在这里我们希望能够亲历当年种种,更希望以新鲜的视角为没有到过河北唐县淑吕村的朋友们解读新时代赶考精神和意义。



提到唐县淑吕村,不得不提到一位90高龄的老人——葛桂多大娘,她家是当年党中央和毛主席离开西柏坡“进京赶考”途中第一天的留宿地。虽然已经时隔65年,但90高龄的葛桂多大娘依旧精神焕发、笑声爽朗,像很多农村的老人一样热情好客,说起当时毛主席留宿的情况,葛桂多大娘为我们讲述起来依旧记忆犹新,种种情景历历在目,连一丝细节也不曾放过,让我实在佩服老人的记忆力。

1949年3月毛泽东从西柏坡出发一路走向北平(北京),途经保定的唐县淑吕村,当时毛主席睡在葛桂多的爷爷家用木板搭成的床铺上,也就是这一次部队的留宿,让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小山村闻名全国。炎热的夏天没能阻挡我们前进的车轮,一路的颠簸非但没有让我们感到疲惫,反而增加了兴奋和期待,沿途经过的村庄绿化很好,汽车一路被绿荫相送,两边是茂盛的庄稼,散发着泥土的芬芳。“二十来辆汽车天黑才进村入住,第二天天不亮就都离开了,这么多队伍都没有扰民。”是给葛桂多老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她还笑谈,当年要不是仔细辨别了主席的照片,还真不敢确认留宿她家的就是人民领袖毛主席。说起毛泽东入住的原因,我猜想一个是因为淑吕村的群众基础好,仅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牺牲的烈士就有80多人,而村北面的一座大山形成了天然的保护屏障,为大部队的转移提供了有力条件。第二天清晨,阳光明媚,春意融融,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等中央领导的车队,从淑吕村出发的时候,街道两旁站满了欢送的人群,中央领导们微笑着向村民们招手致谢,又继续踏上了进京“赶考”的路程。


当我们再次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这也许是因为农村广播记者的出身,让我总是对农村的土地存在一种特殊的感情,全国对农广播记者们通过亲走、亲看、亲读、亲诵,使我们身临其境,因为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面对闯王李自成的失败),可以明得失。在当今纷繁复杂的矛盾面前我们常常要分清良莠,辨别是非,来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而这样的“重走赶考路”大型联合采访活动,对实现革命传统资源向党性教育资源有效转化、扩大对农记者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具有积极的意义。红色资源是激发党员党性意识、提升党性修养的最佳素材。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党员的党性教育也必须跟上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进行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充分体现时代性、有效性和针对性。“重走赶考路”依托当地得天独厚的革命传统资源优势,在西柏坡、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唐县淑吕村等教育点分别进行了“两个务必”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教育,保持党的纯洁性教育,纪律教育、宗旨教育和团结教育等一系列充满教育的采访活动,为党员的政治素质提升找到了最佳素材。

正是因为有了当年中央领导人的“赶考路”的艰辛,才换来了现在唐县淑吕村百姓的幸福,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面貌有了很大提升,近年来,淑吕村大力发展养殖和果树种植等支柱产业,村民生活真可谓日新月异,而葛桂多老人也用自己爽朗的笑声和溢于言表的幸福表达着对现在美好生活的知足。我们也通过回顾历史,缅怀先辈,重温教诲,引起了心灵的强烈震撼。在寓教于行、寓学于行中用“简单的体验”提升到对革命道路和改革开放道路的探索和思考上来。

淑吕村有一口井,村干部为大家打上井水,送来纸杯,让每个人品尝这口百年以上老井水,每个人喝着都笑了,因为井水实在是像甘露一样的甜。天津农广总监邢小军马上想到这是当年毛主席喝过的水:“大家喝的是幸福泉啊!”话一出口,博得全国农广重走赶考路记者们的一直欢呼,大家连续猛灌几杯,我抢不到纸杯,抢来大铁瓢就口喝了个痛快,不幸被记者王峙手中的相机抓了个正着。

 

走出小村,大家为重走毛主席当年走过的淑吕村见到当年的葛桂多大娘、喝上幸福泉水感到终生难忘,因为今天来之真的很不容易,淑吕村见证昨天,又见证今天。